南开陈永胜团队:水溶液处理助推倒置OSCs效率破19%

发表时间:2024/9/18 11:28:00

在有机太阳能电池(OSCs)领域,实现高效率和稳定性仍然是一项重要挑战。相较于常规结构的太阳能电池,倒置结构的OSC展现出巨大潜力,能够将高效率与增强的稳定性结合。然而,尽管稳定性有所提高,倒置结构OSC的效率仍落后于传统结构OSC,主要受限于电子传输层(ETL)的性能。
南开大学暨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陈永胜老师团队于20249月号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(Volume 34, Issue 36DOI: 10.1002/adfm.202409699 )探讨了通过水溶液处理的混合电子传输层(ETL)来同时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(OSCs)的效率和稳定性。

研究人员通过在SnO2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水溶性钾羧酸盐PMA,有效减少了氧空位缺陷并解决了光浸泡问题。这一改进使基于PM6的电池效率从16.68%提升至17.85%,而基于PM6的电池效率更是达到了19.07%,创下了单结倒置结构OSCs的新纪录。此外,所有测试的OSCs在热稳定性和光照稳定性方面均表现优异,超越了对照组设备。研究还展示了使用这种混合ETL制造的大面积模块,基于PM6的电池模块效率达到了15.02%

2.png

4

a) PM6器件在有无PMA情况下的光电转换效率(PCE)、开路电压(Voc)、短路电流密度(Jsc)和填充因子(FF)。
b)
我们的结果与文献中报道的代表性倒置有机太阳能电池的PCE比较。此工作中的PCE19.07%

c) PMA在大面积制造中的应用。使用刀涂PMA作为混合ETLPM6作为活性层的大面积模块的光伏结果。


关键PMA引入SnO2电子传输层(ETL)步骤解析

本研究通过将SnO2纳米颗粒修饰为水溶性钾羧酸盐PMA,开发了一种水溶性混合ETL。这种改进有效钝化了SnO2纳米颗粒中的氧空位缺陷,并消除了对照器件中观察到的光吸收问题。
TiO2ZnO2相比,SnO2具有更高的可见光透射率,优异的电荷迁移性能,较低的光催化活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。然而,SnO2纳米颗粒表面存在各种空位缺陷,可能产生大量复合中心,阻碍器件内电子的传输和收集。因此,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使用SnO2作为ETL时,会观察到显着的光照效应,即有机太阳能电池需要光照曝光,通常需要几分钟到半小时或更长时间,才能达到稳定和最佳性能。然而,即使经过光照后,器件性能仍然不尽如人意。

为解决光照效应问题,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策略,尤其是表面修饰技术,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。最近,我们使用了一种名为NMA2-(3-(二甲氨基)丙基)-1,3-二氧杂-2,3-二氢-1H-苯并[de]异喹啉-6,7-二羧酸)的界面材料来修饰SnO2纳米颗粒,有效消除了器件中观察到的光照效应问题。考虑到大型融合芳香骨架对电子传输有利,并有望增强器件性能,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的改性分子,称为PMA(钾盐9-羧基-2-(3-(二甲氨基)丙基)-1,3-二氧杂-2,3-二氢-1H-苯并[10,5][2,1,9-def]异喹啉-8-羧酸酯),用于修饰SnO2界面。首先,羧酸阴离子能有效地与Sn原子配位,从而钝化SnO2的氧空位,抑制表面缺陷和电荷复合。其次,作为钾盐羧酸盐,PMA表现出优异的水溶性,有利于形成水处理的混合ETL,最终使其更加环保,适用于大规模太阳能电池生产。此外,大型融合芳香主骨架为电子传输提供了有利条件,从而增强了电子传输能力。

以下为透过发表论文及补充资料所归纳出的研究手法步骤

1.     PMA的合成

·         将化合物加入5% KOH水溶液中,加热至90搅拌2小时。

·         调整pH至约6,加入乙酸,继续搅拌40分钟。

·         收集紫色沉淀,用d-H2OMeOHn-Hexane洗涤,真空干燥。

·         将化合物2悬浮于d-H2O中,加入N1,N1-dimethylpropane-1,3-diamine水溶液。

·         室温搅拌3小时,加入acetone诱导沉淀,静置过夜。

·         收集沉淀,用DMSOMeOH洗涤,真空干燥。

2.     SnO2薄膜的制备

·         SnO2纳米颗粒的水溶液中铸造SnO2薄膜。为了提高薄膜质量,向SnO2纳米颗粒溶液中加入聚合物PAA。收集沉淀,用DMSOMeOH洗涤,真空干燥。

·         SnO2层沉积:SnO2分散液超声波分散30分钟,稀释至20 mg/ml。旋涂于ITO玻璃上,150℃热烘30分钟。

3.     热退火处理:对SnO2薄膜进行热退火处理,使其具有耐水性,以确保可以从水溶液中铸造第二层PMA

4.     PMA层的铸造:在SnO2薄膜表面铸造PMA层,形成混合电子传输层(ETL)。

5.     器件的制备:选择经典的有机太阳能电池(OSC)系统PM6,制备倒置结构的器件,结构为ITO/ETL/PM6/MoOx/Ag

6.     光伏性能评估:评估混合ETL的光伏性能,观察到对照器件存在严重的光浸泡现象。


3.png4.png5.png6.png

S7 ITO/ETLs/有源层/MoOx/AgJ-VEQE曲线。


S2 优化后的基于SnO2/PMA/PM6/MoOX/Ag的反转式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伏参数,在AM 1.5G100 mW cm-2)照射下,具有不同PMA厚度。

7.png

S11显示了PMA的热重分析(TG)曲线。横轴为温度(°C),纵轴为质量百分比(%)。曲线显示PMA194°C时开始显着失重,表明其热分解温度。


8.png

S1显示了控制组和PMA混合薄膜的水和甘油的接触角及表面能这些数据显示PMA处理后的薄膜具有较高的水接触角和较低的表面能。

·         控制组

o    水接触角:5.4°

o    甘油接触角:54.7°

o    自由表面能:88.6 mJ/m2

·         PMA

o    水接触角:26.0°

o    甘油接触角:58.0°

o    自由表面能:81.1 mJ/m2

9.png

S2显示了在AM 1.5G100 mW/cm2)照射下,不同PMA厚度的SnO2/PMA/PM6/MoOX/Ag反转式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伏参数,这些数据显示PMA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。

·         PMA厚度(nm

o    4VocVoc = 0.844 V, JscJsc = 28.40 mA/cm2, FF = 74.82%, PCE = 17.85%

o    6VocVoc = 0.844 V, JscJsc = 27.94 mA/cm2, FF = 75.29%, PCE = 17.76%

o    8VocVoc = 0.840 V, JscJsc = 27.78 mA/cm2, FF = 75.63%, PCE = 17.66%

o    16VocVoc = 0.838 V, JscJsc = 27.53 mA/cm2, FF = 74.72%, PCE = 17.23%


10.png

南开大学团队采用光焱科技QE-R光伏 / 太阳能电池量子效率测量解决方案装机图


11.jpg

15.png

7.     电化学阻抗谱(EIS)测量:在暗条件下测量开路电压(Voc)下的Nyquist图,使用双RC电路模型拟合EIS光谱以获得系列电阻(Rs)、电荷传输电阻(Rtr)和电荷复合电阻(Rrec)。

8.     瞬态光电流(TPC)和瞬态光电压(TPV)测量:进行TPCTPV测量以研究电荷提取和复合特性。
12.png

大面积模块的制备:使用刀涂法制备基于PM6的混合ETL大面积模块,展示出高光电转换效率。
13.png


经优化之PM6基器件创单结倒置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新高

本研究表明,通过引入PMA作为修饰材料到SnO2电子传输层(ETL)中,基于PM6的器件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均取得了显着提升。具体而言,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(PCE)从16.68%提高到17.85%。值得注意的是,采用混合ETLPM6基器件实现了19.07%的惊人效率,创下了目前报道的单结倒置有机太阳能电池(OSC)的最佳效率记录。
以下为论文所达成的研究成果

l   在稳定性测试中,所有采用混合ETLOSC在热应力和光照条件下,其最大功率点(MPP)的性能均优于对照器件。特别是,在持续100毫瓦/平方厘米光照下,这些器件展现出优秀的热稳定性。此外,使用这种混合ETL制备的大面积PM6基模块(13.5平方厘米)也实现了15.02%的可观光电转换效率,展示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潜力。

l   本研究开发的PMA分子与SnO2形成的水溶液处理混合ETL,有效减少了SnO2表面的氧缺陷,增强了电子传输和收集能力。这一方法不仅显着提高了各种典型光伏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,还展现了良好的普适性。
例如,在典型PM6系统中,基于PMAOSC实现了17.85%PCE,远超16.68%PCE的对照器件。在长期稳定性测试中(MPP跟踪,T80 = 6515小时),基于PMAOSC保持了90.7%的初始PCE,而对照器件仅保持了72.8%

PMA修饰的PM6基器件达到了19.07%PCE,创下单结倒置结构OSC的效率新高。
在持续光照下的MPP跟踪测试中,这些器件在近500小时后仍保持了87.7%的初始PCE,而对照器件在仅100小时后就损失了20%的初始PCE。而通过刮涂法制备的PM6基模块实现了15.02%PCE,证明了该技术在大面积有机太阳能电池OSC制造中的应用潜力。

14.png



文献参考自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ep. 2024_Doi:10.1002/adfm.202409699

本文章为Enlitech光焱科技改写 用于科研学术分享 如有任何侵权  请来信告知






版权所有©2024 光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1022654号-3    sitemap.xml    管理登陆    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 
Baidu
map